分享到:

代表谈城镇化:潜力大挑战多 农业生产不可荒疏

  • 时间: 2013-03-21 07:53:03
  • 来源: 互联网

  

  (资料图)

  中国网3月17日讯(记者 仇江鸿)关于城镇化的话题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热点之一,综合代表们的意见,当前的共识是,潜力巨大,道路漫长,人口转移过程中的扶贫、社会保障等问题解决起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财政方案在研究

  政府财政如何参与、支撑城镇化的进程?人大代表、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史耀斌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基本的原则是要结合城乡统筹一体化,结合扶贫工作和农业开发,但具体方案正在研究之中。”

  记者在其他代表团采访时均听到这样的声音,城镇化必须从长计议,循序渐进。

  据了解,当前我国仍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粗略来看,城镇化化率仅50%,如果在2020年达到60%的城镇化率,将有1亿多人口脱离农村生活。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比,大约有1600多万人口进入城镇生活。这对于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农村生产力都是不小的挑战。

  公共服务待提升

  来自浙江代表团的徐爱华代表认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是有待提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新时期城乡社会管理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徐爱华代表认为,为加快构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创新政府管理机制,动员企业与民间多元化社会力量参与,从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与城乡社会统筹机制建设。

  徐爱华提出的目标包括:“学有所教”,使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都能轻松地背上书包;“劳有所得”,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帮扶农村低保家庭就业; “病有所医”,完善农民医疗保障体系,保证人人享有安全的、基本的卫生服务;“老有所养”,完善包括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在内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框架体系;“住有所居”,建设各类形式外来务工人员公寓;“难有所助”,深化城乡居民低保制度,科学实施分层分类救助等。

  粮食生产须稳定

  来自重庆代表团的谢德林代表认为,随着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走进城市,农民对耕地的依赖程度日益降低,一些地方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日渐突出,已成为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税费负担,且每年还要给予一定种粮补助,但一直把土地视为命根子的农民,多数却弃土而去。特别是实施农转城后,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与日俱增,少则5%,多则达20%以上。

  谢德林代表提出,“稳定承包权,坚持所有权,激活经营权”,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实现土地集约经营。他建议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农户整合起来,使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同体,实行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提升农业的产出效益。

  土地问题莫大意

  城镇化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土地供不应求,导致大量良田被占?数据显示,2011年度全国耕地减少532.7万亩,1997-2009年全国耕地净减少1.23亿亩。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减少状况或许进一步加剧。

  土地供不应求制约经济平稳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严峻的资源约束,特别是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够用,导致建设项目难以落地。以河南省为例,每年批给的新增建设用地为25万亩左右,而根据河南自身的建设规划,其每年土地指标缺口在50万亩以上。2012年末,广受关注的周口市“平坟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土地短缺。

  天津代表团的蔡继明代表认为,我国未利用土地面积总计超过40亿亩,其中至少9-12亿亩适宜改造。假设开发低丘缓坡土地中的5%,也有将近6亿亩土地,可以用于建设、生态或者农业。

友情链接:

上润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