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筑一个城”全国大学生城市与建筑
文化AI设计作品征集活动
在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AI)技术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定于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举办全国大学生城市与建筑文化AI设计作品征集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AI+建筑”的创新应用,激发青年学子在城市与建筑文化传播领域的AI创新潜力,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并搭建一个跨学科交流平台,汇集专家、聚合经验,推动城市与建筑相关领域的AI教育发展。
一、活动主题
本活动以“一座建筑一个城”为主题,包括创意文宣、视觉探索、文创设计及未来城市构想四个单元,所有征集单元均聚焦于城市与建筑文化。创作者要利用AI技术探索城市与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AI技术展现城市与建筑的文化底蕴。
(一)创意文宣单元:城市的古韵新生
1.目标:表达城市公共艺术,传播城市文化价值,激发城市多元活力,有效地传播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价值。
2.形式:文案、海报、图文故事等,内容可以是关于古建筑的文化故事或是现代地标建筑的文化底蕴。
(二)视觉探索单元:建筑的视觉盛宴
1.目标:通过视觉艺术的力量传播城市与建筑文化。
2.形式:组图、视频、新的交互体验等,创造一种古今对话的新形式,可以是古今对比的视觉作品,或是关于古建筑的虚拟修复视频,或是虚拟现实中古今人物的互动体验。
(三)文创设计单元:文化的匠心独具
1.目标:结合AI技术设计体现城市与建筑文化内涵的文创作品,强调作品的创意性、实用性和文化价值。
2.形式:文创设计图、实物样品等,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建筑或现代地标建筑,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并提供市场分析和设计思路文案。
(四)未来城市构想单元:AI的创新应用
1.目标:结合多维度文化元素,创造具有城市特色和未来感的作品。
2.形式:创作者需提交一份包含理念创新、技术应用、实例效果的完整方案,着重AI在城市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内容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模型训练、算法优化、AI工具应用等任何类型AI技术应用与创新。方案应以PPT或PDF格式提交,并附带不超过5分钟的视频介绍。
二、组织架构
(一)主办单位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
(二)媒体宣传(以下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北京日报等。
三、征集对象
全国范围内普通高等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正式注册的在校学生以及大学毕业三年内的青年创作者(需提交毕业证书电子版)。
个人创作者与团队均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专业组要求所学专业为建筑类专业,非专业组要求所学专业为其他专业。团队主创人员中非建筑类专业人员比例大于50%为非专业组,小于等于50%为专业组。
四、活动安排
活动包含征集评审、作品公示、宣传展示三个阶段。活动官网:https://aicity.1zp.top。
(一)征集及评审
该阶段分为作品征集、形式审查、专家评审三个步骤。创作者需于2025年5月1日前,将作品及相关资料提交至活动官方网站,实物作品邮寄至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3号807室)。评委将从创意性、技术水平、文化契合度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评审。
所有作品均由评委在线评审,三个方面取平均分,严格按分数排名晋级。
(二)获奖作品公示
获奖作品将于官网公示,获奖选手将获得电子版荣誉证书,证书可在线查询下载。
1.参与选手荣誉
本次活动奖项设置优秀奖、创意奖。
2.指导教师荣誉
指导教师的姓名将展示在学生荣誉证书上,指导老师有机会获得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3.院校组织荣誉
优秀组织荣誉以该院校报名人数和作品质量为评判依据。排名前十的院校,由主办单位为其颁发纸质“优秀组织单位”荣誉证书。
(三)宣传展示
我们将优选部分作者进行创作访谈录制,获奖作品将在特定时间段以线上推广和线下展览等方式进行宣传。
五、报名要求
1.参与个人、团队及选送单位须确保作品不存在任何侵权行为,作品提交后若被发现侵权,将被取消参加评选资格。因作品侵权或其他原因引起纠纷,由参与方承担。对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的,参与方有责任消除影响。
2.参与作品须为原创作品,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无政治、宗教问题,无色情、暴力、血腥等不良内容。
3.作品内容和形式能够充分体现活动的主题,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
六、特别说明
1.本活动不收取任何报名费。征集作品不退还,创作者应确保作品提交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形式的损坏。作品因意外情况造成损坏,主办方不负赔偿责任。
2.作品需以实物形式展现的,实物作品由创作者提供。
3.自作品提交日起,主办方有权免费使用征集作品用于公益活动,如以线上推广和线下展览等方式使用。
4.参与活动者均视为已同意本通知和方案的所有规定。主办方具有最终解释权。
联系人:王 蓉 010-88084022/15811565869
王家伟 010-88083259/17686839863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
202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