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历史记忆

  • 时间: 2015-03-03 16:42:03
  • 来源: 中国建筑图书馆
  中山公园的时光遗迹

  今年,为纪念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老先生逝世50周年,同时2014年10月10日也是中山公园建园100周年纪念日。在此之际,中国建筑图书馆特将收藏的1939年版,由中央公园事务所印制的《中央公园廿五周年纪念册》以专辑影像形式呈现世人面前。

  辛亥革命至今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了,想要研究北京这座城市变迁历史,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朱启钤这个与北京紧密相关的历史人物。

  朱启钤(1872~1964),字桂辛,贵州开阳人,晚清至中华民国政府中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并一度代理过内阁总理。他是著名的古建学家、实业家,对中国营造学社的组建和运作功不可没。

  民国初年在担任交通总长、内务总长兼任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期间,他着力最多,效果显著,影响最大的几项建造工程当数正阳门改造、环城铁路修建、香厂新市区规划建设、市民公园整修开辟以及制定完善城市管理法规等。因此,朱启钤先生被评价为“可说是一个把北京从封建都市改建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先驱者”[①]。

  北京中央公园系朱启钤先生于1914年9月发起倡议,由朱氏为首的董事会筹捐款创办,1914 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三周年纪念日,社稷坛以中央公园名义正式向公众开放。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1937年恢复原名,1945年抗战胜利后再次沿用“中山公园”之名。

  1939年版《中央公园廿五周年纪念册》第七章“本园艺文金石略”,第一篇朱启钤先生撰文《中央公园记》,观此记载,可知中央公园创建的曲折经过及朱氏领导的董事会所做的大量具体实施工程。他发动绅士、商人捐款筹资,从开设园门到疏通水道,从累土为山到引水建池,架长桥以观太液,修水榭以增名胜,处处都凝聚了公园构建者的高超智慧(参见《中央公园二十五周年纪念册》影像图片1-35)。

  作为北京第一座经过精心规划、由明清两代皇家社稷坛庙改建成供民众享用的公园,它牵涉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诸多脉络,在中央公园中上演了一系列的重要历史事件,它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仅供游人赏花观月、浅斟低唱的消遣胜地。《中央公园廿五周年纪念册》第七章“本园艺文金石略”,第二篇吴承湜撰《擬中央公园记》有过一番记述:中央公园者,民国京都市内首轫之公共园林也……当春秋之交,鸟鸣花开,池水周流,夹道松柏苍翠郁然,中外人士选胜来游,流连景光不能遽去。至于群众之集合,学校之游行,裨补体育之游戏运动,以及有关地方有益公众之聚会咸乐,假斯园以举行……以设置高尚风纪整洁用,能使人民社会交受其利,斯则又非寻常娱乐之场所可比拟者也。

  这本纪念册在第十一章《馀记》中还具体介绍了民国各界人士在中央公园内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

  一、游园纪念赈灾宣传会:民国三年(1914)国庆纪念庆典、民国四年(1915)新年游园会、民国七年(1918)庆祝欧战协约国胜利而举行的国民庆祝大会、民国八年(1919)英美烟公司演放气球以助商业宣传会;慈善筹赈会:民国六年(1917)天津水灾筹赈会、民国六年(1917)英国红十字会游园会、民国九年(1920)华北救灾秋节游园助赈会、民国十年(1921)贵州振灾游艺会、江苏水灾筹赈会、湖南新宁筹赈会、民国十二年(1923)河南灾荒赈济会、山西旱灾会、旅京贵州镇远筹赈会等。

  二、展览会:阐扬学艺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五月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社长主办歧阳文物展览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四月举办康南海(康有为)逝世十周年纪念展览等;民国十二年(1923)十月香山慈幼院展览该院学生手工作品、民国二十年(1931)三月借用本园董事会食堂由中国农工银行主办国货展览等;同时还举办各种演说竞赛:儿童健美赛、俄国大力士角力赛、赛菊会等;

  三、文包括消夏会和东坡生日会等;

  四、学术和政治讲演会:民国四年(1915),为抗议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 数以万计的北京市民聚集在中央公园,号召抵制日货, 募集救国储金, 最多一次储金大会参与者达到了30 万人;民国五年(1916),教育部在园内建成中央图书阅览室,不同于以前的私人藏书楼只向特定人群开放, 市民们可以在这里借阅书籍、杂志和报纸;民国二十三年(1934)七月中国文化协会借用大殿每周讲演学术、民国二十三年(1934)八月十五日中国科学化运动会在五色土设望远镜观看木星并讲演;

  五、哀悼会:民国十四年(1925)四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停灵公祭,以便北京市民前来吊唁瞻仰;民国二十五年(1936)段祺瑞追悼会等等。

  从《中央公园廿五周年纪念册》刊载的上述政治文化活动来看,中央公园是北京城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公园。民国时期,它既是人们表达民族诉求、社会主张的公共平台,又是文人思想交流、情感抒发的特别空间。通过它我们观察到民初北京社会的生活百态,它不仅仅是一个放松身心的休闲场所,更是集娱乐、教育、商业、文化和政治多种内容于一身的社会公共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流淌着市民日常生活的细流, 也孕育了社会变迁的种子。在这个空间里积蓄着多种力量的角逐,是它们的合力共同塑造了中央公园复杂的形象。

  当下,我们纪念朱启钤老先生,重读《中央公园廿五周年纪念册》,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民国初年那段尘封已久的过往历史。由皇家禁地到公共园林, 中央公园见证了古都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成长的历程,也映射了民国初年北京社会的驳杂面相。中央公园一个世纪的风雨苍桑,就像一幅浓缩的画卷,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变迁。

  [①]张开济:《从中国营造学社谈起》北京晚报,1992-01-18,19版

友情链接:

上润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