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的夜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灯光点亮了无数人心中的文化记忆。青年艺术家张艺兴与张艺谋团队共同呈现的“大航海5·闹天宫”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像是一次文化的觉醒。当京剧的婉转唱腔遇上电子乐的动感节奏,当二胡的悠扬与唢呐的高亢在现代编曲中交织,当“南天门”、“凌霄宝殿”这些神话场景在建筑空间中重现,这场演出已经超越了娱乐的范畴,成为一堂生动的文化传承课。
建筑,从来都不该是沉默的旁观者。
“鸟巢”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展现了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共鸣。这座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不再只是容纳观众的场所,而是成为神话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张艺谋团队巧妙地将建筑的曲线、光影与“闹天宫”的意境相融合,让鸟巢本身也成了故事的讲述者。这让我们看到,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让建筑从“被观赏的对象”转变为“可以沉浸其中”的舞台。
想想看,在苏州园林里,游客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很少真正体会其中的意境;在故宫角楼前,人们忙着拍照,却难以感受历史的脉搏。如果能够借鉴此次文化盛宴的成功经验,让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化身《西游记》中的“流沙河”,让徽州祠堂的砖雕演绎《聊斋》里的故事,那么这些建筑就不再是冰冷的砖石,而成为有温度的文化载体。
在任何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都是相互关联、互为前提的文化使命。当孩子们在上海武康大楼的光影中扮演20世纪30年代的弄堂少年;当游客在宏村祠堂里探寻家族往事,建筑就真正从“历史的标本”变成了“生活的现场”。就如有位游客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分享:“在宏村祠堂里,我通过那些精巧的榫卯结构找到了家族故事的线索,那一刻,仿佛能感受到祖先的气息。”这就是文化活化的魅力——当建筑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文化传承就变得有温度了。
让建筑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传承的必经之路。
张艺兴的成功,在于他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的契合点。他不是简单地将京剧唱腔与现代音乐拼接,而是以M-POP的节奏为框架,让“闹天宫”的精神与当代年轻人对自由的向往产生共鸣。启示我们建筑文化的传承,需要从“知识的灌输”转向“情感的共鸣”。
斗拱的精巧、园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哲学,这些文化瑰宝如果只是停留在古籍中,就如同深藏的宝藏无人欣赏。真正的文化传承,就应像这场文化盛宴那样挖掘。将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妙处转化为沉浸式戏剧的叙事逻辑,让斗拱结构在数字艺术的光影中焕发新生,使“天人合一”的哲学通过榫卯拼装游戏变得可触可感。
从专业走向大众,让文化触手可及
曾几何时,建筑展览的观众多半是业内人士,而普通家庭周末更愿意选择去环球影城体验沉浸式娱乐。当建筑文化还停留在静态展示时,很难与公众建立情感联系,破解之道在于把建筑文化当作“产品”来打造。想要让文化触手可及,让文化走进“大众心里”,就要真正站在公众的视角思考文化传播。
从悬念十足的宣传海报到极致的沉浸式体验,每个环节都围绕着“如何打动观众”来设计。这与建筑文化领域长期存在的“专业思维”形成了鲜明对比,建筑文化的“专业壁垒”,往往藏在“术语解读”、“语境隔阂”里。比如提到“歇山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听不懂的建筑名词”,但如果换成“像给屋顶戴了顶有翘角的帽子,古代工匠用它来让雨水流得更快,也让建筑看起来更灵动”,再结合故宫太和殿的屋顶照片,大众就能立刻get其中的妙处。这就是从“专业表达”到“生活语言”的转变,建筑文化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碎片”,这才能使建筑文化真正走进人民的生活中。
未来已来,让文化融入寻常生活。
“鸟巢现象”告诉我们,文化传承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建筑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要让它们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张艺兴的演唱会促使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分享“京剧唱腔的现代演绎”,当“闹天宫”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时,文化就真正“活”起来了。这让我们看到,建筑文化传承的未来应该是“生态化”的,而不是“项目化”的。行业同仁们需要共同构建三个生态层面:首先是让建筑空间成为文化体验的舞台,使每次驻足都成为故事的开始;其次是与青年艺术家、游戏开发者、非遗传承人携手,共同培育“建筑文化转化”项目;最后是开发有特色的文创产品,让建筑元素从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
在鸟巢的星空下,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张艺兴的“闹天宫”,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示。当建筑文化不需要刻意“解释”就能自然融入人们的生活;当年轻人因为“兴趣”而不是“任务”走近古建筑;当一座座老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活水”而不是“遗迹”——我们就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的“闹天宫”。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当孩子们在拙政园的曲廊间随着昆曲《游园惊梦》翩翩起舞,当年轻人通过AR技术在城市更新项目中“感知”老建筑的故事,当每座城市都能举办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节”……文化传承的美丽画卷,其实早已在我们脚下徐徐展开。
建筑的真谛,从来不在图纸上,而在人间烟火之中。当神话与建筑相遇,当传承与生活相融,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让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成为照亮未来的光。这束光,已经在鸟巢的夜空中绽放,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
作者:中国建筑文化中心 郑晓惟
2025年10月11日